English

旅客永远都不错 我们永远有不足

1999-05-31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夏向荣 夏志兵 我有话说

两年之内,红旗列车由1对增加到4对,列车服务水平全面提高;三项制度改革、乘务改革、餐饮改革稳步推行,初步建立了一套面向市场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;职工的工作、学习、生活条件明显改善,凝聚力空前提高——武汉铁路分局武汉客运段近年来发生了惊人巨变。这是该段彻底更新观念的结果。在这个段4000名干部职工心中,有一条全新的服务理念:“旅客永远都不错,我们永远有不足”。

正是凭着这种理念,他们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。

“旅客永远都不错”,因为旅客就是上帝。上帝的需求必须无条件满足。

武汉客运段是全国铁路最大的客运段之一,每天从武昌、汉口两大火车站开出列车15.5对,直达12个大中城市,形成了一个以武汉为中心的巨大“米”字形辐射网。进入90年代中期,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,交通运输竞争日益激烈,武汉客运段忽然发现,自己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:车上旅客减少,服务质量停滞不前,内部管理弱化,职工思想怠懈,对竞争威胁“麻木迟钝”。1996年6月,曾被视为武汉铁路分局骄傲的首列旅游列车——武昌至宜昌的“三峡”号,因武宜高速公路的通车旅客锐减而不得不停开,两百多名乘务员突然面临着砸饭碗的威胁。武客人对市场竞争的激烈与残酷有了切实的感受。

痛定思痛,段领导陷入了深刻的反思之中。他们清楚地认识到:多年计划经济留下的积弊,已经在今天的武汉客运段完全暴露出来。要彻底根治,必须来一次“脱胎换骨”式的大转变,要从根本上对列车服务工作重新定位。“旅客永远都不错,我们永远有不足”,段长魏少华、党委书记王和平一语破的。

他们深知:在市场经济中,车票是一种契约,旅客是消费者,我们是销售者,商品就是列车服务。没有旅客的服务需求,就没有客运乘务工作存在的基础,因而他们的一切合法要求,也必须是“永远都不错”。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彻底转变观念,真正把旅客当作“上帝”。

然而,乘务员的“铁老大”思想根深蒂固,早已习惯于对旅客发号施令,现在突然要他们承认“旅客永远都不错”,容易吗?面对困难,武汉客运段显示了巨大的决心,职工教育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
1996年12月,在资金极为紧张的情况下,该段挤出150多万元,建成了全路一流的教育基地:1比1的模拟车厢、现代化的微机教室、自成网络的电化教室。利用这些教学设施,该段开始对职工进行有计划的系统培训:市场形势教育、营销知识教育、资产经营责任制教育三次大型的教育活动相继推出,对全段所有车队依次进行脱产标准化培训,参观宾馆、民航,请来老英模进行革命传统教育……

水滴石穿,在潜移默化的培训教育中,职工的市场意识、服务意识、奉献意识有了极大的增强,旅客就是“上帝”,一切服务旅客,一切为了旅客,一切满足旅客逐渐成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信念。

1999年4月,记者乘K38次列车自武昌至北京,看到乘务员身披“旅客永远都不错,我们永远有不足”的绶带穿梭服务在车厢里。记者有意问一个20来岁的女列车员:“要是旅客故意在车上刁难你,比如说乱扔烟头,随地吐痰,到时候你仍然能说‘旅客永远都不错’吗?”“那当然,旅客随地吐痰,乱扔烟头,我会随时打扫,并劝他到指定的地方去,以我的诚心感化他们。”小姐言语中透露着自信。一位姓朱的旅客听了感慨不已,说,“铁路的观念转变到了这一步,我们的压力大了。”——他是武昌一汽车客运公司的职员。

“我们永远有不足”。因为不变的管理总是滞后于变化的市场,必须用改革来弥补不足。市场如战场,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,武汉客运段领导班子形成共识:市场是变化的,计划经济的管理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需求,在交通运输激烈竞争的今天,原有的管理体制存在着种种不足,要争取竞争主动,必须知耻而后勇,用改革弥补不足。

第一刀砍向的是“铁饭碗”。1997年4月1日,该段成立“备用车队”,把“上班时间饮酒、以票谋私”等严重违章违纪的12种人集中起来,实行内部待岗。待岗期间,只拿基本生活费。待岗期满,经试岗合格以后自谋车队上岗。从而真正实现了优者上岗,劣者下岗,职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在“饭碗”压力下大大提高。

工资制度改革、干部制度改革也相继出台。1997年8月起,在全段实行趟工资制度,改原来按月发工资为按趟拿工资,实行考核发放,上不封项,下不保底。1998年9月,实行干部制度改革,把15个行政科室合并为9个,把18个车队合并成15个,精减干部35名,大担提拔30岁左右的中层干部10余名。同时,建立干部人才市场,把那些工作无实绩的干部交由人才市场进行重新教育。至今,已有3名中层正职干部享受了这种“回炉”教育。

如果说三项制度改革的实施,为企业理顺了管理,那么乘务制度改革在全路率先推行,则是提高了效率,“啃”下了企业改革道路上最硬的一块骨头。1998年6月15日至8月15日,他们乘“十一”调图大势,率先在全路推出了乘务制度改革,变传统的“两人一车”制为“一人一车”或“三人二车”制,净减员791人。更有创意的是他们在改革中引入竞争机制、激励机制,每个车队设立一个地勤车班,由每个月各方面综合评定排名最末的车班担当,并把出乘车班与地勤车班的月收入差距拉大到400元左右,让职工在车上有压力,车下有动力,岗位可流动。这项改革实施之前,职工议论纷纷,但实施过程中,由于预想充分,却出乎寻常地一帆风顺。涉及到两三千人的岗位变动,三天之内全部到位,引起全路惊叹。

与此同时,他们针对旅客餐饮供应品种单一、饭菜价格较高的现状,将改革的利斧挥向困扰列车服务工作发展的餐营工作,建立餐料自选市场,降低餐料价格,丰富供应品种,延长服务时间。改革后餐车供应多达几十个品种,各具特色的地方大菜、风味小吃任人挑选。旅客广泛反映:过去坐火车怕吃饭,现在坐火车想吃饭,火车上的饭不仅好吃了,而且便宜了。

为了不断丰富旅客乘车需要,他们还依托列车市场,开发多种经营产业,先后兴建了康达食品厂、馨达纯水厂、丽达服装厂、畅达汽修厂、洁达塑料厂,保质保量向列车供应各种布制品、饮食产品、塑料制品,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效益,也为广大旅客带来实惠。

明确旅客永远都不错,正视我们永远有不足。旅客才是列车服务水平的最后裁判。

观念的转变,坚定了武客人的信念;改革的推行,弥补了种种“不足”,强健了武客人的躯体。这种全新的服务理念与列车服务相融合,碰撞出耀眼绚丽的文明之花。

素有“想、急、帮”光荣传统的武昌至北京西K37/8次列车,曾连续19次荣获“红旗列车”称号,被誉为“京广线上不倒的红旗”。在新的社会条件下,列车精益求精,不断向列车服务的最高峰攀登。针对列车夜间运行的特点,创造出“四轻”(说话轻、关门轻、走路轻、作业轻)的静悄悄服务法、分档征求旅客意见法和家庭式服务法,推出为旅客送一束鲜花、送一张贵宾卡、献一碗生日祝寿面、送一首歌、赠一份报纸的“五个一”服务。

1998年元月16日,湖北旅客李民新乘K38次列车到北京出差,凌晨5时突发疾病,腹部异常疼痛,头晕心慌。当他从厕所出来时,眼睛发黑无法站立。细心的列车员张静察觉后,赶紧将李民新扶上卧铺,并报告列车长。车班立即组成一支护理小组认真照料。次日早晨,车到北京,看到李民新病情仍没有好转,他们赶快与北京铁路中心医院取得联系,顾不上一夜劳累,帮他挂号、化验、办住院手续,买来脸盆、毛巾、奶粉,甚至背着他上厕所,倒尿壶……在李民新住院期间,他们每趟车轮流着到医院照顾病人。出院后,感激不尽的李民新给车队送来一面锦旗,盛赞他们“不是亲人,胜似亲人!”

一花引来百花香,百花齐放满园香。长期以来,段领导一直被K37/8次列车“一花独放”所困扰。当“旅客永远都不错,我们永远有不足”的观念真正为广大干部职工所接受、拥护时,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,各车队如睡狮梦醒,自发地掀起了一场优质服务“比、学、赶、超”的热潮。

1998年10月1日开行的武昌至深圳的K95/6次列车,乘务员都是大中专生,文化素质高。他们发挥优势,创造了“三语”(粤语、普通话、英语)服务法,并根据特区旅客的生活习惯,变立正立岗为礼仪式立岗,使列车服务紧贴旅客需求。一批小翻译、小医生、小向导也自发组织起来,为旅客提供便利的服务。虽然开行时间不长,但这趟车声誉鹊起,被誉为“陆地航班”。

武昌至昆明的337/8次运行线路长,车底状况差,乘务员往返一趟需要五六天,非常辛苦。今年春运期间,列车严重超员,车厢里挤得水泄不通。但是就在这种状况下,列车仍然提出为旅客“多扫一次地、多送一次水、多一点微笑、多一声问候”。2月7日,337次自武昌发车,连乘的广播员梁萍突然皮肤感染,全身发红。为了不影响出乘,她在车下连打了几针,不料药剂量过大,发生反应,浑身无力,头脑发沉。为了让旅客按时听到广播而及时下车,她把闹钟调到每次到站前15分钟,强迫自己按时播音。就这样,她挺过三天行程。车到昆明,看到旅客全部下完,她再也支持不住,一头栽倒在车厢里。

……

面对这种可喜的局面,段领导并没有满足。为了提高列车档次,他们拨款筹建花房,每天为K37/8等优质优价列车的软卧和餐车配送鲜花;为了总结各次列车优质服务的经验,查找漏洞,他们组织乘务大检查,对每趟列车、每个车班进行检查评定。现在武汉客运段的15.5趟列车,各有各的特色服务,每趟列车都叫响了品牌。

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。在1998年全路进京、进沪、进穗列车评比中,该段K37/8次、K77/8次、545/6次、421/2次等4趟列车同时被评为全路“红旗列车”,K37/8次更是勇夺快速列车第一名,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辉煌成绩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